为科学谋划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精准把握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整体安排,9月11日至10月23日,副校长张立国带队深入全校11个教学单位,开展“十五五”学科专业建设专题调研。发展规划处、教务处、评估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调研。
本次调研紧扣“提前谋划、增强危机意识、深化内涵建设、着眼长远发展”主线,聚焦“突破硕士点建设瓶颈”“强化航空航天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中国—东盟战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升级”等关键议题,全面听取各学院关于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等方面的思路、诉求与建议。
调研过程中,各学院普遍反映当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专业结构亟需动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青年骨干培养慢;学术梯队面临断层风险;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不足、支撑能力有限;部分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各学院呼吁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协调,在资源配置上精准倾斜,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破除壁垒、激发活力。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在座谈中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处负责人强调,各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研判学科发展方向,是走“拓宽覆盖面”还是“强化特色深度”的路径,避免同质化发展;同时要主动对标国内同类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加强对外交流与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教务处建议,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育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评估处则提醒各学院强化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对连续几年就业率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开展系统评估,依据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科学研判,稳妥推进优化或调整。
张立国在调研总结中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学校加快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攻坚阶段,更是实现从“有特色”向“高水平”跃升的关键五年。他强调,学科专业建设不能囿于“就专业论专业”的传统思维,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变革,系统思考专业优化调整的底层逻辑,切实把好“招生入口关”和“就业出口关”;专业优化调整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引领”的逻辑,加快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反馈”闭环机制。
他提出三点明确要求:
一要锚定硕士点建设核心目标,系统布局师资队伍、科研平台、标志性成果等关键指标,力争在“十五五”实现学位硕士点的重大突破,并以此牵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在学科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核心维度全面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标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突出航空航天底色,将航天品质培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广西低空经济发展和商业航天新机遇,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桂航特色专业群;主动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聚焦航空航天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应用需求,探索跨境协同、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提升学校面向东盟的教育服务力与影响力;
三要强化产教融合深度,主动对接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产教融合载体,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张立国强调,各学院要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既要客观认识学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比较优势,也要清醒看到与国内同类航空航天院校在办学层次、学科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距。他要求全校上下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吸纳基层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将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十五五”规划的务实举措和行动方案,共同绘就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本次覆盖全部11个教学单位的专题调研,是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后续,发展规划处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为学校总体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发展规划处
文字:王建华|一审:张绍荣|二审/编辑:梁蕊|三审: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