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委宣传部推出“两航一创”优秀教师代表及团队代表系列报道,旨在发挥优秀教师及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校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徐道芬,女,汉族,四川隆昌人,博士,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机械与材料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铝合金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2017-2018获广西政府资助赴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CAST中心开展访学交流。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资助项目等项目6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7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指导学生参与广西高校大学生设计与制作大赛项目、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项目获一等奖3项;获得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次;在2021年第二十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等奖;在2022年学校教学能力认证中获得A。
《三十而已》是爆红的一部女性视角电视剧,告诉着无数女性,三十代可以完全允许任何事发生,还可以进行人生角色的重新创造。“允许一切发生”,这是处于“三十代”的徐道芬写在即时聊天工具上的一个签名,就像《三十而已》里的女主人公,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作为一名女性教师在教学与科研道路上的执着:我有把握,让发生的一切得到想要的结果。
角色转换:每一次选择都是华丽转身。
2023年,徐道芬来到学校工作正好十五个年头。回顾自己在学校的身份,徐道芬向我们娓娓道来:2008年6月至2014年8月,她在学校先后担任过成型教研室专任教师、机电工程学院(时为“机械工程系”)教学秘书、科技处干事。2014年因为工作需要到中南大学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转任成型教研室的专任教师。
“2012年到2014年,我在科技处担任干事,和校内承担有科研工作任务的老师们打交道。”徐道芬回忆起那段在科技处的日子,说自己主要负责一些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每每和老师们接触中,总能被他们身上一丝不苟、特别‘较真’的科研精神感动到,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深深地打动了她。“之前我对做科研并没有太急迫的想法,但是看到来科技处的老师们,他们通过文本表现出来对学术纯粹而理性的热爱,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老师’,对自己是个促进,也是给学生树立更好的榜样。”
提高科研水平,首选需要的是进行系统的科学思维锻炼。经常与来到科技处的老师交流,徐道芬深受启发。于是,凭着这股对学术魅力的向往,徐道芬毅然选择了在职考博。一边完成岗位工作,一边承担家庭责任,同时还要在严格的自律中不断学习,回首博士路上的艰辛,徐道芬此时已能对过去的自己微笑,庆幸当时的奋不顾身,让自己在三十代重新回归学生的角色,走进了中南大学的校门。
谈起每个角色,徐道芬也进行了认真盘点:做教学秘书的时候,我学习了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理解了其中丝丝入扣的质量逻辑;这对我以后开展科研有很深的影响,同时从感性方面启发了我,作为高校教师,要认真的把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在科技处做干事的时候,让我深刻的领会到了专家学者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离接触到高等院校在承担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更加体会了科技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重回校园做学生,促使着我不断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带领更多的学生肩负起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责。
在职研究:每一次仰望都是脚踏实地
接受在职教育,是众多劳动者提高自身劳动技能的权利。但对于高校教师,学历之“卷”,从职场再进教室的难度比其他行业显而易见的提高了许多。对此,徐道芬总结了自己下定决心的契机:“一是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实现知识内化;二是形成科教融合,站好大学讲台”,这份契机之后转化成了她学术路上不断追求的动力。博士在读期间,徐道芬主要从事铝合金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以“火箭贮箱用大规格2219铝合金整体过渡环拉伸力学性能特别是延伸率各向异性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从主合金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开展“组织各向异性与大规格2219铝合金整体过渡环拉伸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关系开展了深入研究。该工作对火箭贮箱用Ø5m整体大环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重型火箭和更大直径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准备从微合金、铸造工艺等方面开展不同系别铝合金的交叉研究,拓展高性能和轻量化铝合金产品的应用范围。
徐道芬带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航天科技历来有民用转化的基础,手机拍照、地图定位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功能,都来源于航天科技。这项铝合金材料技术的发展,未来也会对人们将来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以前在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学的这些东西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但是我参与研究的东西已经走出地球了,我反而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思考更多。”徐道芬说到,这就是学术品格对于人格的重要影响,越往细处钻研,越要有广博宏大的胸怀,认识到科研永无止尽,但出发点始终以人为本、以人为先。
教书育人:每一份思考都是围绕学生
在教学中,徐道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践行核心价值,传承工匠精神”为原则,引入专业知识案例和学科前言知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她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如在讲授钢及热处理知识环节,将“淬火读zhanhuo”,让学生纠错,进而解释读音来源;又如讲授完铁碳相图后会让学生分析铝铜合金相图中横跨枝晶的第二相是啥及产生缘由,通过扩展相图应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由于学生们的学术起点、毕业目标各不相同,徐道芬一开始很担心自己讲述的案例是否会有人感兴趣,但是,当一双双眼睛亮了起来,那份对科学的好奇又鼓舞了她。在课堂上讲学科前沿,并不是要在一朝一夕之间都促使他们考研深造。“在我们这样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里,我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从细微处提供科技发展的强力支撑。”
徐道芬辅导考研学生成功上岸
作为学校第一批“启航学者”,这个身份又给她带来了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进展和成果,不断地充实教学的内涵,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科研育人中结出累累硕果。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雨思|审核:唐韬|编辑:魏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