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婷婷
九月的桂林,秋水映碧空,青山伴飞云。
在漓江河畔,中国—东盟低空经济(低空旅游)发展研讨会上,思想交锋的锋芒丝毫不逊于秋日光景。当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将目光聚焦在桂林山水与低空经济(低空旅游),智慧的火花,在热烈研讨中激荡;前进的方向,在深入交流中明晰。
探寻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从2021年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2024年政策密集出台,被称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低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应用和商业化场景逐步展开。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赛道,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桂林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将低空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低空旅游发展,不断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火热”走向“实质兴旺”。目前,桂林推出了热气球、滑翔伞、直升机等低空游览产品,年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营业额达5000万元;签约了爱飞乐低空经济基地、国际户外运动通用航空机场等多个大型低空经济项目,低空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应该如何持续拓展低空经济,让甲天下的山水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与魅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以他在尼泊尔空中游喜马拉雅山的绝佳体验为例,建议桂林抢抓低空经济的风口,打造桂林—阳朔立体观光旅游线路,让游客飞在空中俯瞰漓江,感受不一样的桂林山水。此外,桂林不仅仅有漓江,还有龙脊梯田等旅游资源,可以把这些热门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空中旅游走廊,做活旅游产业大文章。
童庆禧院士说,桂林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宝藏,做好山水文章打造立体观光旅游线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加强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支持、法规上进行引导,尤其是在无人机起降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先行投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教授于强认为,低空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空天地一体化应用,“空”即低空的无人飞行器,“天”即天上的卫星,“地”即地上的多种设施及应用,通过整合卫星、航空器和地面设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信息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还能够在智慧城市、精准农业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桂林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推进空天地一体化应用,将有助于桂林在低空旅游领域闯出一条道,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全国乃至世界样板。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桂林在校大学生约27.6万人,开设有飞行器动力、飞行器制造、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等专业,拥有15家科研院所、78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智能感知、空天信息智能通信、航空复合材料、低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作为老牌工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低空技术研究、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实力,为桂林低空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山林说,未来,学校将致力于低空场景开发应用,通过定期举办技术论坛、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化与东盟伙伴的交流与协作,力求在低空飞行器设计、交通管理、安全监管、农林植保、物流、旅游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学校也将加强政策研究与市场开拓,为低空经济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努力将这一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uilinlife.com/glrbh5/glrb/20251005/Articel01002N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