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主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课程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加强高水平应用型课程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多元体系设计
构建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之形
学校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强化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学,构建多元课程平台体系,各课程平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按照课程性质,将本科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理论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第二课堂平台六大平台,突出各课程平台的重点育人功能。例如,通识教育平台侧重为学生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侧重让学生掌握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平台则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知识拓展、素质提升和能力锻炼的重要载体。
课程思政融合
铸牢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之魂
学校专业课程围绕课程所属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所涉及的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采取情景引导融入,利用VR虚拟仿真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用语音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思政感悟。通过主题研讨融入,深入剖析专业重大技术突破过程中先进典型的优秀职业道德品质,对学生品德形成强大感召力。
突出成果导向
打造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之实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以成果导向推动课程教学,由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无缝对接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突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评价上,通过持续改进推动质量监控向循序引导转变,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项目完成度,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
产教融合赋能
锻造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之要
学校在企业建设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集散地和前沿阵地功能,与企业共同打造科研创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让“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断内化、创造知识,让学生切实地在实践中学、做、用。学校坚持校企共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实施企业工程师上讲台,汇聚企业的骨干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对课程内容“把脉问诊”,厘定课程的核心技术能力、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要求;实施骨干教师进企业,遴选骨干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项目,利用企业优势条件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资源,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支持教师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运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课程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铺就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之路
学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程教学环节的各教学要素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开展项目式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建立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开展项目分析、项目关键问题提炼、项目技术方案设计、项目过程管理和团队协作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施混合式教学,建设工程特色鲜明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探究性课堂教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估,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研究性学,切实增强学习的效能;推进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堂上转换角色发挥主动性进行深入讲解,在课后共同协作深入研讨,培养学生发挥学习内驱力主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11/content_62385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