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毋作飞(左)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这让今年刚上任的我校驻潮立村“第一书记”毋作飞难免会有压力。“对于潮立村而言,更是任务艰巨的一年,因为潮立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县级深度贫困村,目前还有119户441人还未脱贫,2018年要脱贫60户257人。” 毋作飞说。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却认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在这项责任与使命工程面前,他已经在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入乡随俗成为灌阳人
要想搞扶贫,先要适应这里的生活。毋作飞来自河南,一个土生土长的的北方汉子,要适应灌阳的气候、饮食,还要适应这边的风土人情,其中最担心的就是语言沟通问题,听都听不懂,更别说表达了。
刚到潮立村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些年轻人会说普通话,但是有些老人家却连听都听不懂普通话。扶贫工作就是与贫困户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如果沟通存在障碍,工作就无法开展。
学会灌阳话,是毋作飞来到潮立村以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任务,只有彼此之间沟通方便了,大家才能够彼此了解,才能融入到地方群众当中。每天和村民们在一起的时候,毋作飞就主动请教灌阳方言,不忙的时候琢磨意思,渐渐的他入乡随俗,跟村民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扶贫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
群众的事是最大的事
“精准扶贫从小事做起,从能做成的事做起,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这是毋书记来到潮立村任职以后的真实感受。
每次入户调研的时候,针对大家关心的增收问题,他都会给每位贫困户制定当年的帮扶计划。例如引导村民种植西红柿、红辣椒、红薯,以及其他经济类作物;家中有年轻劳动力的,鼓励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之后外出务工。
立田屯是潮立村8个村屯之一,潮立村村委会也在这里。村委会对面有一个大池塘,池塘旁边的祠堂还曾是当年湘江战役的红军战地救护所,但由于多年没人管理和开发。毋作飞想,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为了有效利用村里的资源进行扶贫开发,他召集大家召开了村民小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他了解到原来这个鱼塘是个“漏水塘”,不能进行水产养殖,立田村的村民希望政府能出资帮忙修复,同时引水入田,方便池塘边的水田灌溉,还希望能够在这里开发红色旅游,把当年红军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
村民的夙愿就是“第一书记”的动力。修建立田水利工程以及红色旅游景点成为立田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毋作飞希望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达成愿望,并造福于后代。
孕育扎根基层的心
每当毋作飞在村中走访的时候,看到田地里有农户在劳作,他都会兴致勃勃的上前与农户聊天,了解今年的播种情况,并且向农户宣讲他们关心的农业补贴政策,并且讨教劳动技巧,亲自下地体验生活,他和村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建立了深厚的情意,为今后的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我虽然是一名人民教师,但是既然来到了农村,就要沉下心来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从而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毋作飞经常在他的驻村日记中写出自己驻村的心声。
乡村生活比不上城市繁华,但那份乡亲淳朴和热情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记来了,来吃点李子吧,新摘的!”、“书记,你能帮我解读下这个政策吧,我看不懂。”、“毋书记,我的产业扶持补贴的钱什么时候给我发下来啊?”……面对村民们的热情,面对他们渴望的双眼,毋作飞始终踏踏实实的为村民办实事,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因为广大贫困户需要他,潮立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更需要他。
“我还年轻,年轻就是奋斗资本,在全国的扶贫事业中,我只是小小一员,但是我要尽可能的发光发热,扎根农村,抒写自己无悔的青春。”毋作飞这样说,因为他知道,来到农村当第一书记,肩上扛的是实现“中国梦”的沉重责任,更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编辑 徐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