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驻村工作队员黄艺向村民介绍扶贫政策
一转眼,我校驻村“工作队员”黄艺参加扶贫工作至今已经3个多月了。期间,他走遍了潮立村的8屯12组,察民情解民意,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苦户申报相应扶贫资金,用自己的汗水践行着一位扶贫工作队员的职责。
光阴可贵,坚决不能混日子
“我们种的梨快熟了,但现在也没有老板来收,我怕今年卖不上价格,这可怎么办?”贫困户向黄艺一筹莫展地诉苦。“没关系,这事包在我身上。”黄艺坚定地说。在田间地头一段简短的对话,一句有力承诺温暖了贫困户的心。
黄艺心里暗下决心,答应了村民的事,一定要办好,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么梨子卖出去呢?黄艺走在田间地头,认真思量着解决办法。
灵机一动,他把目标放在了网络上。“各位老师,灌阳县新圩镇脆冠梨大量上市,产品属于自然生长成熟,纯天然,水分充足,甜度合适,但目前村里脆冠梨滞销,现向广大教职工推荐,以解村民的燃眉之急……”6月28日,黄艺发出的这条“微广告”在网络中迅速得到了我校教师的热切关注与回应,“我要十斤,我要二十斤……”网络上订购的回复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条“长龙”,销售量达到3000斤。
7月4日,一车满载着我校教师扶贫爱心的脆冠梨分发到了教师们手中,还有不少教师现场加订购买,贫困户的大难题,一下就被黄艺解决了。“我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在农村中成长什么活没干过,进到村里,看着田间地头熟悉的庄稼,有种回家的感觉,自己的亲人一定要一帮到底。”黄艺说。
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迅速完成从高校教师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角色转换。他驻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东家门出、西家门进”,深入田间地畔走访调研,与村干部交友与群众交心,了解村情民意,落实帮扶措施。有人问,黄艺,为啥这么卖力呢?他笑着说,“既然来到这里,我就不是来混日子的!”
为民跑腿,踏踏实实做事
驻村期间,他与村民打成一片,经常到农户家里和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聊发展。
今年六一儿童节,他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航天科普活动。他主动献计献策,与派驻该乡镇的同事们商议,向学校申请了六一儿童节的捐赠物品,还向所在学院申请,策划了航模飞行表演活动,为孩子们普及航天知识,传播中国航天精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活动还得到了《桂林日报》、《今日灌阳》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个多月以来,他每天把大事小事记录到工作台账上,扶贫日记写了1万多字。驻村期间,他还和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在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2018年度新圩镇潮立村脱贫攻坚作战规划图,此外,他还完成了170户贫困户的产业统计申报, 开展了60户今年预脱贫户的摸底调查和21户贫困户易地搬迁的统计申报工作,发放了 “雨露计划”宣传策等等。
大事小事,公平公正解难题
村里的事很多都是类似的细碎小事,比如张家砍错了李家的树枝引起矛盾,一项政策要怎么讲村民才听得明白等等。这些表面上看都是小事,但实际上村里的事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脱贫攻坚,有时候小打小闹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扶贫工作。所以,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些“小事”,对驻村干部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在帮助村民解决困难时努力做到真诚、及时,在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处理不得当,就容易失去村民的信任,以后再开展工作就不好做了”黄艺说。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困难重重,对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也是非常大的考验。黄艺俯下身子,把实干精神带到扶贫工作中,他相信,脱贫攻坚必能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编辑 徐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