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抖音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桂航要闻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我国如期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张陆、武飞、张洪章3位航天员安全送往天宫空间站。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飞行任务。至此,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我校师生密切关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以各种方式收听收看了飞船发射直播,分享了作为桂航人的喜悦和自豪。

管理学院

覃媛,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我校赴武汉理工大学交流生:看到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我无比激动!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风险控制和精准预算的重要性。从前期准备到中期调整再到后期发射,每一步都离不开无数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精打细算和科学管理,也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支持。这份成功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也激励我要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彤,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国家品牌”在全球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它用“安全可靠、协同高效、长期坚持”的承诺打动人心,通过电视直播、权威科普和社交平台,把大家从“知道”带到“理解”。我愿以我所学,弘扬航天精神,将航天精神转化为面向青年群体的创意科普与公益行动。


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

高维全,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我深感振奋,这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对教育使命的生动诠释。载荷专家张洪章从实验室迈向太空的历程,恰恰证明了扎实的学科基础与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是支撑创新的基石。此次任务将开展多项前沿科学实验,启示我们高等教育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跨界思维,应当引导学子以航天精神为灯塔,将个人理想融入星辰大海。

杨钰娟,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启航学者观看神舟二十一号发射直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科技的飞跃,更是一次极致服务体验的完美展现。从航天员出征仪式上从容自信的互动,到发射过程中地面人员精准高效的协同支持,再到天地之间对航天员生理心理状态的细致关怀,整个流程构建了一个以“”为核心、无缝衔接的顶级服务体系。这深刻启示我们,在航空服务和旅游产业链中,无论是机场地勤、客舱服务,还是旅游目的地管理,都需要建立起航天级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系统思维、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复杂挑战。

郝子馨,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看到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消息,作为航服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我特别振奋!航天任务里的精准协同、细致保障等要求和我们航空服务中对安全、服务质量的追求是相通的。我会把航天人“精益求精”的态度运用到日常专业技能学习中,未来不管是在民航岗位还是其他服务领域,都要以航天精神为指引,做好每一件事情。

杨祎璠,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神舟二十一号将载着三位英雄飞向中国空间站,他们通往的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指令长张陆与战友们,承载着民族的梦想,去触摸那片我们共同仰望的星空。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在地面、在民航领域所追求的“安全、舒适、高效”,与航天事业所追求的“精准、可靠、卓越”,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那就是对责任的担当,对卓越无止境的追求。


机电工程学院

邓文忠,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第四届广西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怀着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见证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当目睹飞船以3.5小时完成“太空会师”的壮举,我深知这凝聚着航天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攻坚智慧。神舟二十一号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邃宇宙的坚实脚印,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生动诠释,彰显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用硬核技术托举飞天梦想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以专业为基石,为航天强国建设培育英才、为中国航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为庆,机电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博士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我特别激动,但更想说的是——作为一线教师,我的“战场”在教室和实验室。过去十年,我带过50多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课余时间,和团队一起做机器视觉基础研究,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也带着学生参加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我们桂航姓“航天”,但我的本分很朴素:把《控制工程基础》的公式讲透,帮学生调好一个电机控制参数,陪他们熬过竞赛前的通宵。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我们教师或许只是螺丝钉,但只要能为行业多培养一个踏实的技术人才,就是对这份事业最实在的致敬。未来,我将继续守好三尺讲台,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我的航天梦。


人工智能学院

郭岩,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工程师: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宇航员数年如一日的极限训练;每一次“感觉良好”的天地对话背后,是地面科研人员数以万计的模拟演算和预案准备。航天事业充满了未知与风险,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支撑着中国航天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航天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更深邃宇宙的又一个坚实脚印,更是一个大国,用智慧和汗水在太空中书写的“中国奇迹”。

陈子琪,人工智能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作为桂航学子,神舟二十一号发射让我倍感振奋。其首次实现的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是最触动我们的技术突破。这背后的GNC系统精准控制、轨道优化设计,正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从远程导引圈数缩减到近程导引距离缩短,每一步都是测控原理的实战验证。此次任务既是中国航天的新跨越,更是我们的专业动员令,学好测控本领,未来我也想为航天事业添一份力!

崔隽毅,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成功,在我们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满是自豪,特别是理工科的我们,虽然我们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也仍不缺乏航空航天爱好者,我们热烈讨论技术热点,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航空航天的决心。大家也关注航天员,赞叹其精神并且以此激励自己。同时,大家也从航天看到国家的综合实力,更觉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汽车工程学院

蒋春燕,汽车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一次例行任务,它更是一声洪亮的宣言,一个坚定的坐标,照亮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它是一声“中国步伐”的宣言,也是一个“民族梦想”的坐标,更是一份“脚踏实地”的启示。辉煌时刻的背后,是极致严谨的“螺丝钉”精神。每一个零部件的精准,每一道指令的无误,每一次训练的汗水,都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工作,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平凡的坚守和对细节的苛求。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

宋小鹏,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副教授,启航学者: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正是“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化为现实,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步入应用发展的新阶段。在这向天图强的征程中,愿与大家共勉:纵然未有揽月九霄之遇,亦当心怀“可上九天”之志,在实验室、车间、讲台之间,以寸心丈量星海,以跬步行至千里。唯有如此,方能不负《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召唤。

张凯璇,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看到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的新闻,作为建环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我内心充满激动与自豪!航天任务中对舱内环境的精准控制、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与我们专业追求的建筑环境舒适性、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高度契合。我会将航天人“毫厘不差”的严谨精神融入暖通系统设计、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课程实践中,未来无论是在绿色建筑领域还是能源管理行业,都要以航天标准要求自己,用专业力量为人类创造更健康、更低碳的生活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昌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神舟二十一号顺利升空,令人振奋!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师,我特别关注此次任务中天地互联、智能传感等技术的突破性应用。这正是物联网“万物互联”理念在航天领域的极致体现——航天器与地面站构建的星际物联网,堪称边缘计算与远程测控的典范案例。高校育人必须紧跟国家战略科技需求。我们培养的物联网人才,不仅要掌握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等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思维。航天工程中每个传感器节点的高可靠性要求,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质量意识。期待同学们将航天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在智能感知、天地通信等领域深耕突破,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智慧。

李雪莲,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目睹神舟二十一号搭载着航天员的梦想直冲云霄,我内心澎湃难平。这不仅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壮举,更是对我们每一位未来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召唤。从飞船的控制系统到地面测控软件,无不凝聚着软件工程的智慧。作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我更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期待。我将以航天人为榜样,精进软件研发能力,立志让青春代码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精准运行,为中国的航天梦贡献自己的数字力量!


外语外贸学院

胡昕驰,外语外贸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当看到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之际,我们都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感到热血沸腾。从技术追赶到话语构建,中国航天正在改写世界航天叙事。而我们语言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跨越云霄的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场获得应有的和声。中国航天最动人的篇章,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英雄主义,而是万众一心的系统协作。从每一颗螺丝的拧紧,到每一条数据的校验,无数平凡岗位共同铸就了这枚飞天的勋章。从发射场到国际论坛,从技术参数到合作备忘录,每个航天成就背后都离不开专业语言服务的支撑。当中国航天的金色轨迹划过苍穹,我相信我们的语言也正在架设通往星辰大海的桥梁。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巩宇畅,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我在振奋之余,更多了一份对自身专业的审视与思考。航天任务的卓越,体现在将无数精密的参数、复杂的流程,转化为绝对可靠的操作与指令,这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信息可视化”和“用户体验”设计。它启示我,优秀的设计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功能、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统一。未来的设计道路上,我将时刻以航天精神鞭策自己:用严谨应对挑战,以匠心雕琢细节,致力于让每一份设计稿都如航天任务般环环相扣、清晰高效,在更广阔的商业与文化传播领域,实现价值的精准送达。


理学院

袁媛,理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看到神舟二十一号顺利发射的消息,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作为一名高校数学基础课教师,每天讲授的微积分、矩阵和概率统计,看似是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实则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紧相连——火箭轨道的每一分精准计算、太空中飞船姿态的每一次调整、关键零部件可靠性的反复验证,背后支撑它们的,正是这些我们日复一日钻研的数学原理。这也让我对教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更要让他们相信,眼前这些看似平凡的基础知识,终将汇聚成通往星辰大海的力量。


航空宇航学院

龙诗科,航空宇航学院副院长,启航学者: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向深空探索迈进的重要里程碑,其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技术,以极致精准与高效彰显了我国在航天器轨道控制、自主导航等领域的硬核实力;在全球航天竞争与合作并行的当下,这一成就既积累了宝贵工程经验,也为无人机感知规划技术向航天发射监测、在轨巡检等场景跨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作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一线科研工作者,见证此历史时刻我倍感自豪与责任,未来将把任务蕴含的自主创新、精益求精航天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打通无人机与航天技术知识壁垒,同时带领团队深耕无人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低空智能技术向航天领域延伸赋能,为培育航天人才、助力航空航天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

王硕,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学生:看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成功时,火箭刺破苍穹的瞬间,真的满心都是震撼与自豪,不管是精准的入轨控制还是航天团队的默契配合,都藏着咱们国家的航天硬实力。一代代航天人攻坚克难,为我们铺就了探索星辰的道路,如今神舟系列的持续突破,彰显着国家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身为飞行器专业的学生,我将把这份感动与热血投入专业学习,全力打磨专业本领,从完成每一次实验开始,脚踏实地积累。未来,能为航空航天装备研发献份力,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就是我最坚定的目标。


信息来源:宣传部、各学院综合

图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一审:李雨思|二审/编辑:刘亚宁|三审:唐韬

下一条:趣味运动凝合力 同心协作展风采——我校2025年教职工 趣味运动会圆满举办

最新动态

  • 微信
  • 微博
  • 抖音
举报方式
来信请寄:桂林市金鸡路2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飞天楼531室
邮编:541004
来访请到:桂林市金鸡路2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飞天楼531室
举报电话:(0771)12388
网上举报:http://guangxi.12388.gov.cn/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Add):桂林市金鸡路2号邮编(Postcode): 541004
电话(Tel): 0773-5863280传真(Fax): 0773-5863286
招生咨询电话(Tel): 0773-2253028

版权所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ICP备案号:[桂ICP备05001199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1408-004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