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1次飞行、神舟飞船的第20次飞行。
我校师生密切关注神舟二十号发射,以各种方式收听收看了飞船发射直播,分享了作为桂航人的喜悦和自豪。
陈建,管理学院专任教师,工业工程教研室副主任: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点燃和激发了我们的航天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稳健步伐,也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在航天事业领域的非凡实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应有的力量与担当。
李宁,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骨干教师,学校启航学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仅彰显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创新的重要里程碑,更让我们在逐梦九天的征程中感受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每一次火箭腾空而起,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基础研究积淀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期待我们的青年学子能以航天英雄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青春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事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徐成福,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及先进航天材料制备与加工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启航学者:神舟二十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伟大成就。在当前国际航天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背景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稳步推进,展示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一名航天院校的老师,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心潮澎湃。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会将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传递给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同时,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稳步加强科研团队的培育与发展,全力锻造科研创新的强劲引擎,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推动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徐道芬,机电工程学院成型技术教研室主任,博士/教授,启航学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梦想与希望。一代代航天人凭借智慧攻克技术难关,他们身上展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令人钦佩。身为航空航天院校的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致力于将航天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努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担当且不畏艰难的科技人才。我们期望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共同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
杨娟,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圆满升空,是我国航天科技实力的又一次有力印证,不仅彰显了我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自信与担当。作为航空航天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将航天精神的火种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引导他们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锤炼求实求真、不惧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为通信、电子、测控等航天关键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蒋超,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神舟二十号的成功发射,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献礼,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壮丽篇章。每一次的成功发射都是对青年学子理想信念的鼓舞,我们要借此引导学生以航天前辈为榜样,脚踏实地、勇攀高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华,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安全工程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航天发射是一个对安全要求近乎苛刻的复杂过程,从火箭的制造和组装,到飞船的测试与发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预案。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发射安全的因素,无论多么微小,都会被反复研究。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安全工程领域深入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秉持着对安全的执着追求和对科学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探索,共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王子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是对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航天精神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思想火炬。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追求卓越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以航天实践赋能思政教育,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唤醒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要引导学生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以身作则的坚持终将点亮学生的奋斗之路。
郭炎华,博士,商务英语专业骨干教师:作为航天系统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将航天精神融入育人实践:以航天人的创新勇气激励学生突破技术壁垒,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年直面挑战,以开放合作的格局培养国际化视野。唯有如此,方能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为星辰大海的征途培育更多“追梦人。
程馨,外语外贸学院辅导员:从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序曲,到如今神舟二十号即将腾飞,中国航天一路砥砺前行。多年来,学校也一直致力于航天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开展各类航天主题活动,激发同学们探索宇宙的热情。此次神舟二十号选择在国家航天日发射,意义非凡。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在教学中融入航天元素,鼓励学生学好外语,未来助力航天国际交流,让中国航天之声传向世界。
谷万里,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鼓励学生以航天精神为灵感,用镜头记录大国重器的壮美,用设计传递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在科研实践中,我们以航天工程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毫米级精度”的执着,将严谨的工程思维融入作品创作。我们要以航天精神为灯塔,推动跨学科融合,培育兼具创新力与实践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黄逸飞,理学院院长助理:神舟二十号一飞冲天,中国航天又立新功!这腾空的烈焰里,跳动着中国科技的澎湃脉搏。作为高等数学基础课教师,我们既是数学公式的诠释者,更是科学精神的播种人。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我们将以“航天精度”诠释微积分的极限思维,用“轨道方程”演绎微分学的工程智慧,为桂航学子投身航天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蓝彬,航空宇航学院辅导员:神舟二十号腾空而起,闪耀苍穹,这是中国航天征程的又一壮丽跨越。身为航空宇航学院辅导员,我既为国家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心潮澎湃,更明晰培育航天人才的使命在肩。神舟二十号的成功,是航天梦进阶的基石。我将秉持“为航天育栋梁、为强国铸英才” 理念,引领学子传承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为航天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段冠玮,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万众瞩目中直冲云霄,再次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为祖国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自豪,更深刻感受到这份成就对教育使命的启示与召唤。神舟二十号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迈向“载人登月”和“星际探测”的新起点。作为航天类高校教师,我们将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培养更多具有航天精神底色、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张学会,发展规划处干事,启航学者:仰望浩瀚星空,追逐无垠梦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彰显了中国航天人逐梦星辰的硬核实力!此刻,我内心满是对每一位航天员的深深敬意,也向所有在航空航天领域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们致以最高的敬意!我坚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以航天员为榜样,增强国家情怀,肩负社会责任,涵养浩然正气,树立远大志向,全民族积蓄已久的复兴力量必将充分释放,新时代定将铸就不朽的辉煌。
陶意敏,教务处教师发展科科长:火箭点火瞬间,火焰喷涌、轰鸣震天,这壮观景象承载着航天人的智慧与民族的飞天梦想,让我热血沸腾。我深知,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几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与不懈探索,他们日夜钻研、反复推敲,攻克无数难题,实现巨大跨越。我深感,振奋与自豪,为他们的成功感到振奋,为能在航天院校任教感到自豪。此刻,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会将这份对航天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航天梦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中来。
陈占军,桂航“钱学森班”班长,2024级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学生:观看神舟二十号发射直播全过程,我明白保障飞行器安全可靠是航天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也正是我所学专业的使命所在。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作为学校首届“钱学森班”的班长,钱老的追求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让我对航天事业充满敬畏,我会以严谨态度对待学业,努力成为优秀航天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陈彤,管理学院2023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航天征程彰显着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力量。在航天文化传播领域,如何运用品牌建设、数字传播等手段构建中国航天的国际叙事体系,正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新维度。我将以航天精神为指引,在专业学习中锻造市场洞察力与创新思维,用新时代的传播智慧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覃媛,管理学院2023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身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航天精神的珍贵,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尖端技术突破,更离不开全流程的专业财务作为支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把航天精神融入专业实践,以精准预算优化资源配置、以财务分析赋能产业决策、以风险管控护航项目推进,让专业能力成为航天事业的“财务基石”,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属于桂航学子的青春力量。
许晨,管理学院2022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航天事业的精准策划和高效执行令人钦佩,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离不开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策划和严格把控,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期待未来能以自己的所学,助力中国航天文化的传播,将航天精神应用到物流管理实践中。
班可盈,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当神舟二十号腾空而起的瞬间,我站在屏幕前,心中涌动的有惊叹、欣喜,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就是时代最强音。它震撼着我,也激励着我。在未来,我会努力发挥好播音专业学生的专长,以声为笔,书写航天传奇,让更多人听见中国航天的铿锵步伐!
李亚萌,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航天标识蕴含着深刻的科技与文化。神舟二十号的“铁三角”臂章,三角形基座象征稳定与奋进,太阳翼构成“廿”字,融合科技与文化。舷窗视角的地平线,传递着对宇宙的探索情怀。作为航天院校学生,这些标识激发着我努力学习,未来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将科技与梦想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周振鹏,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自动化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飞船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的背后,离不开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和精准高效的执行机构,从飞控系统的实时决策到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每一项技术都深深吸引着我。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员,我将以航天精神为指引,夯实专业基础,勇于创新,未来投身于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等前沿方向,将青春与智慧融入祖国的科技腾飞中,为中国航天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超强,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2022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从陈冬的“三度飞天”,到空间站“欢迎队友”的暖心标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航天人的专业素养,更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作为桂航学子,我们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磨炼自己的专业本领,助力中国航天蓬勃发展。
于秋实,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子,我深刻体会到航天科技与智能网络的深度融合——从飞船传感器数据实时回传到地空设备智能协同,这正是我们专业未来的广阔舞台。我将以航天精神为指引,深耕物联网技术,努力成为天地互联时代的“信号编织者”,用代码为祖国搭建通向宇宙的智能桥梁!
房炫彤,国际商务专业2021级学生:这次神舟二十号发射,飞行乘组肩负重任,令人敬佩。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我会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希望以后能在航天相关的国际商务合作中贡献力量,为中国航天拓展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罗杰斌,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人民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一路披荆斩棘,从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神舟二十号,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传承航天精神,在学习与生活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蒋早发,2022级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作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学子,凝视箭体上每一道光滑的曲面与严丝合缝的舱段,仿佛触摸到无数制造人将图纸化为现实的执着匠心。我愿以青春为尺,度量每一份对精度的苛求,让大国重器的锋芒永远闪耀于星河之间。
叶超,研究生院电子信息硕士点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学校浓厚的航天文化氛围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电子信息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从卫星通信到飞船控制系统,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此次发射成功,让我更加坚定在专业道路上探索的决心。作为联合培养的研究研究生,我将以航天员为榜样,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未来用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让青春在星辰大海中闪耀光芒。
陶拉里(老挝籍),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东盟政府全额奖学金生:今天有幸观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这一经历将令我终身难忘。观看发射的过程中,我和其他的留学生同学都觉得既紧张又激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激励着我们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学子,去勇敢追寻梦想,不断探索未知。
信息来源:各部门单位
一审:李雨思|二审/编辑:刘亚宁|三审:唐韬